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成渝腹地交通紐帶
潼南位于重慶市西北部,地處川渝要扼,東鄰合川,南接銅梁、大足,西連安岳,北靠遂寧。幅員面積1583km²,轄梓潼、桂林兩個街道和20個鎮鄉,成渝快速鐵路、新成渝高速公路和國道319線、省道205線穿境而過,潼南區距重慶93公里,距成都190公里,距長江九龍港集裝箱碼頭和我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第一個“水港+空港”雙功能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100公里,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110公里。遂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國道319線、省道205線橫貫東西,王興公路、中塘公路出境公路縱貫南北,區道鄉道四通八達。
潼南區位于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北部城鎮產業拓展帶上和西北經濟發展區中,是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前沿,重慶西進的橋頭堡,又是成渝經濟區的“腹心”,也是渝蓉主軸的“支點”,轄區人口103萬,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川渝合作示范區、重慶城市發展新區,成渝腹地交通紐帶,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區位。隨著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全面提速,潼南將成為成渝雙城相向發展的支點,為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潼南區區位圖
二、自然條件
潼南區屬四川盆地淺丘地區,海拔在300-450米之間;其中丘陵面積達1256.11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9.4%,河谷面積122.6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8%,臺地面積74.8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7%。
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極低溫為-3.8℃;無霜期長,年平均霜期僅5.5天。年均降雨量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28.4小時。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
三、資源稟賦
潼南區境內有天然氣儲量達3000多億立方米,已布井60余口,年開采量37億立方米,巖鹽儲量100億噸。潼南區有耕地面積727979畝,其中田400438畝,土327541畝。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35%,全鉀含量2.55%,速效鉀含量豐實,平均為96PPM,速效磷含量低,平均為3PPM,堿解氮含量75PPM。
潼南區水資源豐富,涪江、瓊江貫穿區境,流程達194公里,涪江年徑流總量達145.2億立方米,瓊江年徑流總量為8.4億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條,呈樹枝狀排列;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潼南區生物資源潼南區經濟林木類有700余個品種,其中果樹有6個科,23種,693個品種,桑樹7個品種。經濟作物15種253個品種,以蔬菜、桑、果、油料為主;潼南區林木資源種類有57科111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潼南區漁類資源有96種之多,有胭脂魚、江團、鯿魚、鱖魚、青龍棒、赤根鱒等名貴魚種。
潼南生態優良,風光秀麗。水源清潔,植被豐茂,常年平均氣溫17.9℃,是成渝兩地休閑“通風口”、天然“大氧吧”。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中國最美花海”崇龕陳摶故里景區、西南最長人工運河、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楊闇公故里景區和大佛寺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重慶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成渝腹地交通紐帶
潼南位于重慶市西北部,地處川渝要扼,東鄰合川,南接銅梁、大足,西連安岳,北靠遂寧。幅員面積1583km²,轄梓潼、桂林兩個街道和20個鎮鄉,成渝快速鐵路、新成渝高速公路和國道319線、省道205線穿境而過,潼南區距重慶93公里,距成都190公里,距長江九龍港集裝箱碼頭和我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第一個“水港+空港”雙功能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100公里,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110公里。遂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國道319線、省道205線橫貫東西,王興公路、中塘公路出境公路縱貫南北,區道鄉道四通八達。
潼南區位于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北部城鎮產業拓展帶上和西北經濟發展區中,是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前沿,重慶西進的橋頭堡,又是成渝經濟區的“腹心”,也是渝蓉主軸的“支點”,轄區人口103萬,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川渝合作示范區、重慶城市發展新區,成渝腹地交通紐帶,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區位。隨著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全面提速,潼南將成為成渝雙城相向發展的支點,為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潼南區區位圖
二、自然條件
潼南區屬四川盆地淺丘地區,海拔在300-450米之間;其中丘陵面積達1256.11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9.4%,河谷面積122.6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8%,臺地面積74.8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7%。
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極低溫為-3.8℃;無霜期長,年平均霜期僅5.5天。年均降雨量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28.4小時。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
三、資源稟賦
潼南區境內有天然氣儲量達3000多億立方米,已布井60余口,年開采量37億立方米,巖鹽儲量100億噸。潼南區有耕地面積727979畝,其中田400438畝,土327541畝。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35%,全鉀含量2.55%,速效鉀含量豐實,平均為96PPM,速效磷含量低,平均為3PPM,堿解氮含量75PPM。
潼南區水資源豐富,涪江、瓊江貫穿區境,流程達194公里,涪江年徑流總量達145.2億立方米,瓊江年徑流總量為8.4億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條,呈樹枝狀排列;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潼南區生物資源潼南區經濟林木類有700余個品種,其中果樹有6個科,23種,693個品種,桑樹7個品種。經濟作物15種253個品種,以蔬菜、桑、果、油料為主;潼南區林木資源種類有57科111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潼南區漁類資源有96種之多,有胭脂魚、江團、鯿魚、鱖魚、青龍棒、赤根鱒等名貴魚種。
潼南生態優良,風光秀麗。水源清潔,植被豐茂,常年平均氣溫17.9℃,是成渝兩地休閑“通風口”、天然“大氧吧”。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中國最美花海”崇龕陳摶故里景區、西南最長人工運河、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楊闇公故里景區和大佛寺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重慶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